霹雳州(旧称吡叻或卑力国)的中文名称,音译自其马来文名“Perak”,即“银”的意思。然而,其马来名称的起源,至今仍笼罩在一片神秘之中。
据马来学者们推测,这一地名在16世纪之前,即马六甲王朝尚未覆灭(霹雳苏丹王朝尚未建立)之前便已存在。由于缺乏文字记载,其真实来源早已湮没于历史洪流中,仅凭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。
同时,在数百年的口耳相传过程中,经后人的不断添油加醋,从而衍生出了多个版本。在《霹雳简史》一书,则记载了马来民间流传最为广泛的6个版本,如下:
(一)源于丰富的锡矿
许多人认为,“霹雳”之名与州内丰富的锡矿资源息息相关。
有人推测,早期的拓荒者在霹雳州发现锡矿时,误以为是银矿,因而将此地命名为“Perak”;也有人认为,这是因为开采锡矿时,矿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,犹如银光,因此得名。
尽管这一版本是最广为人知的说法,其真实性却饱受质疑:
其一是历史时间线的矛盾,霹雳之名早在16世纪之间就已经存在,而州内的锡矿开采活动却迟至19世纪40年代,当土酋隆扎法(Long Jaafar)在拉律(现为太平一代)地区发现大量锡苗后,才开始变得活跃。
两者之间相隔了数百年。
虽然有文献记载,马来半岛早在将近2000年前,已有零散的开采锡矿活动;公元1728-1754,当霹雳州第13任苏丹慕扎法三世(Sultan Muzaffar Shah III)掌权时期,州内也开始出现锡矿开采活动。
但是,当时州内藏有丰富锡矿的太平及近打谷一代,仍是人烟稀少的荒芜山林地。由此相信,此地名的由来,与人们发现丰富的锡矿,并无太大的关联。
其二,锡矿石在冶炼前通常呈黑色,不会如银一般在阳光下闪耀。

(二)源于生鱼搅动的河水
据早期马来社会的传说,马六甲的末代王子拉惹慕扎法(Raja Mudzaffar)在马六甲陷落于葡萄牙人之手后,决定从苏门答腊中部的甘巴(Kampar)乘船回到马来半岛。
当拉惹慕扎法与随从们穿越马六甲海峡,进入一条尚未命名的大河河口时,其中一名唤作梅格·德拉维斯(Megat Terawis)的随从,突然发现河中有一条体型巨大的生鱼(ikan haruan)因受到惊吓而四处逃窜,搅浑河水并泛出宛如银光的光泽。
受此启发,梅格·德拉维斯将这条河命名为“霹雳河”(Sungai Perak),意为“银河”。
随后,拉惹慕扎法在霹雳河畔建立起新的政权,也将国名定为“霹雳”,成为霹雳的第一任苏丹慕扎法沙一世(Sultan Muzaffar Shah I) ,并任命梅格·德拉维斯为新王朝的首任宰相。
然而,根据历史记载,“霹雳”这一名称早在马六甲王朝灭亡之前就已经存在。同时,有马来学者指出,在16世纪前绘制的地图中,吉打王朝南部已标注有“Perat”的地名。因此,此霹雳州名起源故事仍存在争议,可信度有限。
(三)源于清澈泛光的霹雳河
早期拓荒者到达霹雳州时,发现一条河流在阳光下波光粼粼,泛出如银光般的亮白色。
因此决定将这条河流称之为“霹雳河”(Sungai Perak),随后众人也将河流流经之地,称为霹雳。
此版本如同前一版本,提出“霹雳”之名源自于霹雳河,但此版本是否属实,同样难以考究。如今黄浊翻涌的霹雳河,也不见可清澈至反射出银光般的亮白色。

(四)源于神奇的木棉树
相传在霹雳河尚未得名的时期,其上游靠近暹罗边界的地方,生长着一棵神奇的木棉树(pokok kekabu)。
这棵木棉树所长出的花朵,若飘入暹罗一侧,其颜色会变成五彩斑斓;而飘至对岸(如今的霹雳境内),其花朵则洁白如银。
因此,霹雳及霹雳河的名字,由此而来。
这一传说显然充满奇幻色彩,缺乏历史依据,仅为民间传说的添饰之作。

(五)源于马六甲宰相敦霹雳
相传,霹雳是马六甲王朝的著名宰相敦霹雳(Tun Perak,1456-1498)出生地而得名。
敦霹雳是马六甲王朝的第5任宰相,并且是该王朝8任宰相中最著名的一位。有传,他出生于如今的霹雳州,后定居在巴生一带。担任马六甲宰相后,人们于是将其故乡,以其名字命名。
然而,这一口述传说,真实性存疑,且有学者指出,霹雳州的名字早在敦霹雳时代之前就已存在。
(六)源于吉打王孙的银箭
根据记载吉打州历史的文学作品——《末容·马哈旺沙传》(Hikayat Merong Mahawangsa)所述,霹雳州名源于吉打王国建立者末容·马哈旺沙的一名孙子。
他在南下寻找新地点建立王国时,来到了一个湖泊地区,并使用名为“英德拉萨迪”(Indera Sakti)的弓,向天空射出一支银箭,该银箭最终落在一座小岛上。
于是,末容·马哈旺沙的孙子便将该座小岛取名为“英德拉萨迪岛”,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新王国,而王国的名字则取自其所使用的银箭,即银之国度。
然而,此版本的可信度极低,原因是《末容·马哈旺沙传》不仅混杂了大量的神话元素,还包含许多荒诞不经的情节。
例如,书中称末容·马哈旺沙拥有罗马人血统,晚年将吉打王位传给其儿子末容·马哈布迪萨(Merong Mahapudisat)后返回罗马,而末容·马哈布迪萨则委任自己的长子成为暹罗王国的国王。
虽然,目前在中霹雳县甘榜牙也(Kampung Gajah)的霹雳河畔,确实存在着“英德拉萨迪岛”(Pulau Indera Sakti),并安葬着霹雳州第15任苏丹依斯干达祖卡奈(Sultan Iskandar Dzulkarnain),但是不晓得与《末容·马哈旺沙传》所指的“英德拉萨迪岛”,是否为同一个地点。
结论
以上6种传说仅是马来民间对霹雳州名起源的不同解释,其真实历史早已模糊不清。尽管这些故事情节丰富,各有千秋,但不可否认的是,霹雳州名的起源或许与孕育这片土地的霹雳河存在深厚的关联。